洗澡的时候,发现小腿边上有点小疼,才意识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碰伤了,被水渍到一阵阵的疼。心想自己最近是太忙了,早出晚归,一天忙到都没时间吃饭。回来了夜深了,自己搞点泡面什么的速食,也算小半个深夜食堂了。然后洗个澡整理整理东西准备第二天的资料,就已经一二点了。 往年这个时候,我心里念叨的是李健的“我在凌晨两点想你”;如今这个时候,代替的感觉变成了疲惫和依旧无法入睡的倦怠感。 我一直笃信,我思故我在,以及我行故我在。前者是你的本真,后者也让你体会到酸甜苦辣各种活着的实感。前者是心,后者是身。身心一致,我心向往之。 在白天忙的时候,也都是我所乐意之事。做喜欢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和满足,也与他人有了社交层面的联系。这种感觉,比起一个人呆着,真要好得多。 只是这还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满足。小时候的我,可能是身体的满足,心里就满足了;但现在却那么困难,发现了更为耀眼的东西,它变得如此重要。人们说,无知是幸福的,不是没有道理,知道的越少,忧愁烦恼也会越少。 对尚未出现的另一半的依恋,总是让我处在一个不完整的状态。人啊,至少我啊,是无法活在幻想里的。所以别的事,都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消遣。逛淘宝,又买了好些的葡萄酒,其实前段时间已经分给亲戚一些了,如今又怀揣着“想给她尝尝”的念头,囤货也有点过于疯狂了。真是虚空妄想。 明明是没什么空余的五月,却并没有在我最重要的地方花什么时间:我没有去寻找她。这便是我的怠惰。也许也是自己,对寻觅这件事,感到了乏力。 人海茫茫,怎么都看不到拿着爱的号码牌的她。 520那天,忙完工作走出地铁门,一抬头就看到捧着一大束花的女孩。微微低头,难掩上扬的嘴角,泛红的脸颊宛如豆蔻少女。 我心里嘀咕,如今地铁,很多人知道却还是想不到先出后进,只是在门口排着队,等不了那几秒。也对,毕竟赶地铁这种事,几分钟就会错过一班。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几分钟马上又会有一班。 而这,只是人们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的一角。 写到这,读者可能嘀咕,你这说的,跟520和花有半毛钱关系嘛? 好像……确实没有。 事情是,与她擦身而过的时候,我,无动于衷。 只是观测到了一个人类的喜悦的表情。这样类似的现象,我观测到了太多。每时每刻,只要去往人群处,或者拍的吃播短视频,哪至路边,都会有数不清的表情。 都与我无关。 只是想到了,果然人们都会在意他人的目光。那些眼神,那些碎语,讥讽,笑声,或者化为或直白或含蓄的文字,都是无谓的光线。明明是毫无关系的他人,你却放在心上,并且以此为荣,以此为喜,或者感到到悲愤郁闷,不论是善意恶意。 也许是因为,人类有着共情的能力。但界限感很重要。正因为人有感情,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正因为放在心上,正因为对方真正意义上的重要,也可以说感情愈是真挚深厚。而有些东西,并不重要,其实并没什么关系,有的人却看得很重。虚荣,和励志,都是一回事。他人的成败、得失,都与你无关。像这样的句子“有才能的人还在努力,你却还在睡懒觉”都见的烦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你的信仰你的渴望你的欲求,来自你对自己心里方向的顺从度。而不是所谓人云亦云。 那个手捧花束的女孩,相信收到花的喜悦是真的,但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关注甚至受到他人祝福而喜悦,想必也是真的。只是我,不会有第二种的想法。 不知道这两种里面,哪一种的占比更高些呢,那就看她自己了吧。经常会有同学或者同事,因为类似的事情起哄,把氛围带动起来,然后人也会接着受到影响,做出和平时自己想法不太相符的行为。未经过思虑的,顺着潮流的,就和喝了酒一样。小事还好,大事的话……倒也能推一把那些犹犹豫豫的人吧,不论是期望的还是不符合期望的。 另一个想法是:仪式感。人们总是带点目的性的去庆祝什么。也许是日常里面委屈求全勉强自己强迫自己等违心的事太多了,才更需要有意识地去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虽然觉得这种模式并不健康,也不符合我求真的理念,但对那些人来说,节日想必就是一个跟随主流(所以不会错并且可以释放自己)的理由。 但主流未必就是对的。这和消费主义的购物陷阱一样,心里真正需要的,合适的,才是对你而言“正确”的。但这个对错的判断标准,不在我这里。终究还是看人们自己的选择,即所谓的价值观。所以对那些人来说,自己开心就好。这点,同样适用于犯罪心理,正义、法律、道德等等,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可以是纪念日。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去庆祝什么,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快乐。说到底,其实是看人,因何而快乐。事实上,在人群之中的我,看了热闹也并不觉得快乐。如果看着陌路人欢闹然后热泪盈眶,那么这个人就是茨威格笔下的“媚俗”,意即自我感动。这和内心的满足还是一样的道理,最终回到了你的价值观。觉得什么重要,因什么而快乐与满足,追求什么渴望什么。并且,总会有主次之分。 对我来说,那就是爱。放在心上,盈盈眉眼。 还有一个层面是,形式与内容。作为一个INFJ,很明显比起表象我更注重本质,所以内容本身比起形式要重要得多。确实仪式形式会让内容更为立体,就像好看的蛋糕会让那个望着玻璃橱窗的小学生更有食欲,但拿出来咬一口才知晓是塑料做的只怕会让他的期望瞬间熄灭。 一如去旅游,原本古色古香之地变成了一个个乏善可陈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游乐园和全国连锁的美食城。 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多的包装和消费主义宣传语让我对所谓的节日尤其人造节日很反感。更多的只是噱头,制造话题。形如鸡肋。 啊,其实我并不怎么爱吃鸡肉。 当初来这里,也是不喜欢泛滥的无关信息。看似丰富多彩的东西,其实只是无意义的干扰。因为有价值的,只有心里认可的东西。 现在看来,这里很多人,其实和生活中的人们一样,还不知道自己心里真正认可的、追求渴望的东西。与慢节奏或者信息是否过量无关。 原本,慢节奏并不是是说你放置一封信几个月不管,又或者一个朋友一个你的待办事项,那并不是你拉开距离的理由。而是说,你心里记挂的东西很少,精简生活,不过多烦恼。如果一个人嘴上说着什么生活简单,实际上手机app无数,闲下来就刷短视频或者红色小本本之流,忙的时候又被工作学习同学同事各种小事烦恼纠结,那我想,这个人大概心里很累,又空无一物,和所谓的慢生活简单生活相去甚远。最后,慢生活成了一个标签,成为了只在偶尔想起来才有空去交个笔友的最佳理由。 不过,在五月如此慵懒的我,即便过了仲夏,恐怕也依旧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