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 >

中哲很少讨论认识论

  • 文章
  • 2024年12月26日 0:12:29
  • 45
“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由它衍生出还未区分的概念和分辨的概念,都在基本上是农民的概念。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诸如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处于原始和纯真的心态之中,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无怪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们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这也足以解释何以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中国哲学家们对于自己眼前的这张桌子究竟是真实的,抑或只是幻觉的存在,从不认真对待(唯有佛家是对它认真对待的,而佛学来自印度)。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而在一个连续审视过程之中,还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因此,他所述说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使用的语言却很简短。这就是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的原因。”
来自冯友兰
	
说的真好,怪不得在中学学习中国古典哲学时很少谈到认识论的问题,而在后来对西哲的了解中发现西方哲学家对可知不可知等等的认识论有很多思考,这点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而中学时学习的中哲甚至还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象、意境本身是包含主体的,是主体的参与构成了完整的图景,构成了一整个哲学的卷轴。

写于2024.11.24,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